洋菇(Common Mushroom)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普遍的菇類。原產於歐洲與亞洲草原,首先由法國開始人工栽培成功,以後傳到美國。1960至1970年,臺灣農村大量栽培洋菇因此成為世界洋菇主要的出口國家。歐洲栽培食用洋菇的名稱和分類地位簡述於下。
英文名:Cultivated Mushroom
學名:Agaricus bisporus (Lge.) Sing.
別名:洋菇、西洋菌
所屬科名: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
1.形態特徵
(i)菌傘(冠):5-10公分 ,初為白色,轉淡粉紅色,老化後為淡褐色至暗褐色。凸圓形,表面乾燥平滑邊緣內捲,常有菌幕殘留物。菌肉淡粉紅色,有香味,受挫傷時,傷口會變成淡橘紅色。
(ii)菌褶:排列緊密,離生,初生時暗粉紅色,隨成熟而變成紫褐色至深褐色。
(iii)菌柄:3-6公分 ×1-2公分 ,圓柱形,白色,後轉暗褐色,受挫傷變色。約整個柄一半高度處有白色菌環,幼時向上翻。
(iv)孢子:孢子印深褐色。孢子大小約 6-8.5微米×4.5-6 μm微米,橢球形,表面平滑。
2.生活習性
野生種泛布於北半球溫帶,晚夏至秋季(在台灣為秋季與冬季),生於土壤肥沃疏鬆的地方,子實體群生或成仙女環狀。有數百年大規模栽培歷史,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。
3.應用價值
洋菇滋味鮮美,為世界性的食用蕈菇類,在1960年代,罐頭洋菇曾是台灣外銷的主要農產品。營養價值高,富含蛋白質、纖維素、維生素與礦物質。
與洋菇滋味、型態皆非常相似的另一個種類是高溫洋菇(Agaricus bistorquis),在台灣,氣候較炎熱無法栽植洋菇時,便栽培此高溫菌種上市販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